2008年9月24日 星期三

誰來晚餐




了一下統計數字, 發表了九篇文章只有一篇是食譜, 好像與這部落格的初衷不符? 的確也是, 在我原來的想法, 食譜就算不到一半, 也應有三分之一. 剛回台灣時, 其實是胸有壯志的, 想利用台灣可找到的素材做一些Fusion式的菜餚, 野心大點就出書, 小點就出版個月曆送人. 豈料形勢比人強, 至今還沒煮過幾回. 搬到自己的住處後曾想自己開伙, 但母親三天兩頭就打電話來催我去吃飯, 也就放棄了原先的想法. 走路僅一分鐘, 多少人能堅持? 有一位小學同學就說過我家像現代四合院, 不只一堆親戚住在同一棟大樓, 也有住隔壁棟的, 我這要過馬路的已經有點偏遠了. 當然回去與父母用餐也是陪他們多聊聊, 另外我覺得母親是透過煮魬來得到一種被需要感, 有點 “ 我煮飯, 故我在” 的味道.
我喜歡參觀樣品屋, 尤其是小套房, 總想看看他們是怎樣運用空間的. 目前廚房的基本配備都是一口爐, 剛開始我還質疑用一口爐怎麼煮, 現在我才知道, 多半的小家庭或是單身的是不太在家開伙的. 一位朋友也說我家附近吃的這麼方便, 為什麼還要自己煮.  台北人大概上班時間太長了, 加上外食方便, 煮飯似乎成了一種古老的美德. 相較於我在多倫多時, 大蒜還是一粒一粒的剝, 高湯也是用骨頭熬的, 而我的朋友都是用李錦記的罐裝蒜泥與康寶的雞湯塊, 我還真的有點食古不化. 當然我也不是全然不用這些東西, 只是非到必要, 儘量不用. 
台北人好像也不太在家宴客, 這點我倒蠻懷念多倫多的生活. 朋友間會輪流做東, 在家招待朋友, 四個人或十個人, 菜色不一定增加, 只是多了份量, 倒也不特別麻煩. 一杯酒, 一點燭光, 這就是生活. (我常開玩笑說 “沒有臉蛋, 要有身段, 沒有身段, 要有手段”. 不大會煮菜的, 倒杯酒, 點個蠟燭, 不難的. ) 主人的忙, 也都忙在前頭, 還沒見到有客人在喊 “大嫂, 一起來吧”, 而女主人在廚房裏喊 “你們先用, 一會兒就來”.  人多的時候, 也可以來個 Potluck, 每個人或家庭帶一道菜, 減輕東道主的負擔, 主人只需事先協調好菜色即可. 晚餐後, 偶爾會有人彈奏鋼琴餘興一下. 最誇張的一次是主人請了一位鋼琴師及一位歌手來演唱, 一個約七八坪的客廳, 二三十個人不覺得擠, 只覺得溫馨. 後來才知道他們的童年, 很多人晚餐後的家庭娛樂就是唱歌. 以現在的標準來看, 真是不可思議的健康. 還好我的童年不是在那樣的環境, 不然, 憑我的歌聲, 我一定是在驚嚇中長大.

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

花博暖身曲

(照片擳取自台北花博網站)



再約兩年的時間, 2010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就要展開了. 屆時, 將有來自世界各地約600萬的人來此參觀這 “園藝界的奧運會”. 市府似乎也正著手招募民間企業的贊助, 這將是台灣第一次舉辦世界級的博覽會. 
我非常喜歡鐘弘遠先生譜寫的 “2010 花博暖身曲", 尤其是由大屯山室內樂團演奏的音樂版. 有興趣的朋友可至 http://www.taipei.gov.tw/cgi-bin/SM_theme?page=47fecaad  欣賞. 但我不太喜歡那五色花仙子, 太卡通了, “可愛” 文化似乎正充斥我們的街頭, 就像 Hello Kitty, 及一大堆金融機構的卡通人物. 
這一場花博不僅僅是台北市的活動, 也是台灣面向世界展現我們人文水平, 社會進步的絕佳機會. 遊客除了會到台北, 也極可能到其它的地方. 台灣內部, 不分顏色, 應藉這個機會 “擱置爭議”, 凝聚共識, 讓世人見識一個乾淨, 有秩序, 重環保的台灣. 想像一下當遊客帶著花草的印象走出花博展覽會場, 見到此起彼落的垃圾及狗的掉落物 (英文的 Droppings 用得還真文雅), 如果你是導演, 把這兩個畫面重疊處理, 會是怎樣的景象? 鮮花這回沒插到牛糞上.
住在台灣的人, 好像缺乏一個共同的願景很久了. 早年有 ”十大建設”, “科技台灣”. 這些年來, 大家似乎習慣了對立, 這好像跟民族性有關. 想想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句吧:
寧為玉碎, 不為瓦全
粉身碎骨, 在所不惜
不到黃河心不死, 不見棺材不流淚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乾
誓不兩立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我們似乎總是要博到最後一刻, 缺少了點妥協, 尊重彼此差異互相共處的能力與胸襟. 一時之間, 想不起有什麼關於妥協的句子, 希望是我才疏學淺吧.
我們的社會需要一個共同的願景. 不一定是亞太金融中心或是營運中心, 也不一定是幾大建設. 我認為政府對大陸 “擱置爭議” 的做法是務實的, 也是積極的. 但對內, 是否各種顏色也能 “擱置爭議”? 即使不能 “擱置爭議”, 是否能達成幾項共識, 讓台灣向前行. 
北京奧運辦得讓世人眼睛一亮, 對其內部而言, 是凝聚北京人, 中國人共識願景的機會. 但願台北的花博也能帶給台北, 台灣同樣的契機. 我們的驕傲不必是鳥巢, 不必是水立方, 也不必是人山人海的陣仗 - 雖然那些都令人嘆為觀止. 我們可以讓世人尊敬, 只因我們街道乾淨, 飲食清潔衛生, 待人處世有禮, 公共場合不喧嘩, 懂得讓座給需要的人, 最陰暗的角落也能見到人性的陽光. 
當你到國外旅行的時候, 為什麼會特別喜歡某個地方? 多半的時候不是因為它的好山好水, 而是它的人文氣息. 這是我對台灣的願景. 明天, 試著在陽台種點花草, 試著把垃圾帶回家, 試著對周遭的人好一點. 你我的一小步, 是社會的一大步.

2008年9月10日 星期三

NOWHERE




今日一則新聞報導一位高雄的計程車司機因為高捷流失了顧客, 轉而考取導遊執照, 結合其計乘車業務, 推出個人化的旅遊服務, 收入因而增加了十倍. 前幾天也看了一個節目, 關於南投山渣腳及澀水社區在921大地震之後, 居民如何利用當地傳統資源及文化重建家園. 相對於那些因為產業結構經濟環境的改變而賦閒在家, 整日批評外在環境, 而不去想想當外在的環境無法短期內改變時, 自己能為自己的未來做點什麼, 前者是令人佩服的.
有一回與友人一起到多倫多附近的一個小鎮一日遊. 忘了這小鎮的名字, 只記得這小鎮還保有一蒸氣火車, 當年好像是用來載運林木. 一堆遊客上了火車後車就開動了. 沿線也只有起點, 中途點, 與終點, 旅客中途不下車. 沿途風景極為漂亮, 典型的加拿大山林之美. 火車就這樣慢慢地前進, 車上的導遊一路簡介小鎮的歷史, 抵達中途點時, 火車停了下來, 導遊要我們看窗外的站牌, 上面寫著:
“Nowhere”
導遊這時說 ”We are now really in the middle of Nowhere.” (雙關語: 我們這可真是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 或是我們正在中途點 “Nowhere” 這地方.)
我轉身向我朋友說: "Nowhere can be Now Here.”
“It’s true, isn’t it?” 他為這新發現興奮地答道.
有時候當我們深陷低潮時, 難免會焦慮, 不知人生的出口在何處, 覺得有一種 “in the middle of nowhere” 的感覺. 常常, 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生的新希望也許就在下一個轉角處. 只要我們不放棄努力, 在覺得前不著村後不著店 (Nowhere) 時, 心念一轉, 活在當下 (Now Here), 自有一條道路可走.
冬之盡頭就是初春之始, “NOWHERE” 怎麼唸, 就看您了!

2008年9月3日 星期三

這樣的星巴克, 我喜歡




前一陣子寫了一篇”這樣的星巴克, 我有點失望”, 今天該寫一篇幫它平反一下.

上上星期與友人約好在中山北路民權東路的星巴克碰面, 點咖啡的時候, 我向其中的一位店員詢問總公司的顧客服務專線, 並提到上次有位店員說會答覆我的問題, 但我一直未接到電話. 這時旁邊一位店員(她上回似乎在現場)答腔道:

“您沒有接到電話嗎?”
“沒有”

拿了咖啡, 上了二樓, 朋友已到. 聊了不到十分鐘, 來了一位星巴克的工作人員,向我解釋她是值班經理, 她已向總公司詢問過, 他們同意我的看法, 願意免費幫我換卡, 並給了我一張飲料兌換券以補償我的不方便, 由於他們店裡的讀卡機能辨識我舊卡的餘額, 所以可立刻發給我新卡, 不需要等兩個星期.

星巴克的咖啡, 畢竟還是香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