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下統計數字, 發表了九篇文章只有一篇是食譜, 好像與這部落格的初衷不符? 的確也是, 在我原來的想法, 食譜就算不到一半, 也應有三分之一. 剛回台灣時, 其實是胸有壯志的, 想利用台灣可找到的素材做一些Fusion式的菜餚, 野心大點就出書, 小點就出版個月曆送人. 豈料形勢比人強, 至今還沒煮過幾回. 搬到自己的住處後曾想自己開伙, 但母親三天兩頭就打電話來催我去吃飯, 也就放棄了原先的想法. 走路僅一分鐘, 多少人能堅持? 有一位小學同學就說過我家像現代四合院, 不只一堆親戚住在同一棟大樓, 也有住隔壁棟的, 我這要過馬路的已經有點偏遠了. 當然回去與父母用餐也是陪他們多聊聊, 另外我覺得母親是透過煮魬來得到一種被需要感, 有點 “ 我煮飯, 故我在” 的味道.
我喜歡參觀樣品屋, 尤其是小套房, 總想看看他們是怎樣運用空間的. 目前廚房的基本配備都是一口爐, 剛開始我還質疑用一口爐怎麼煮, 現在我才知道, 多半的小家庭或是單身的是不太在家開伙的. 一位朋友也說我家附近吃的這麼方便, 為什麼還要自己煮. 台北人大概上班時間太長了, 加上外食方便, 煮飯似乎成了一種古老的美德. 相較於我在多倫多時, 大蒜還是一粒一粒的剝, 高湯也是用骨頭熬的, 而我的朋友都是用李錦記的罐裝蒜泥與康寶的雞湯塊, 我還真的有點食古不化. 當然我也不是全然不用這些東西, 只是非到必要, 儘量不用.
台北人好像也不太在家宴客, 這點我倒蠻懷念多倫多的生活. 朋友間會輪流做東, 在家招待朋友, 四個人或十個人, 菜色不一定增加, 只是多了份量, 倒也不特別麻煩. 一杯酒, 一點燭光, 這就是生活. (我常開玩笑說 “沒有臉蛋, 要有身段, 沒有身段, 要有手段”. 不大會煮菜的, 倒杯酒, 點個蠟燭, 不難的. ) 主人的忙, 也都忙在前頭, 還沒見到有客人在喊 “大嫂, 一起來吧”, 而女主人在廚房裏喊 “你們先用, 一會兒就來”. 人多的時候, 也可以來個 Potluck, 每個人或家庭帶一道菜, 減輕東道主的負擔, 主人只需事先協調好菜色即可. 晚餐後, 偶爾會有人彈奏鋼琴餘興一下. 最誇張的一次是主人請了一位鋼琴師及一位歌手來演唱, 一個約七八坪的客廳, 二三十個人不覺得擠, 只覺得溫馨. 後來才知道他們的童年, 很多人晚餐後的家庭娛樂就是唱歌. 以現在的標準來看, 真是不可思議的健康. 還好我的童年不是在那樣的環境, 不然, 憑我的歌聲, 我一定是在驚嚇中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