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日 星期四

生活藝術家





照片中的油燈是我多年前的一件 “作品“,說它是作品似乎有點超過了點,畢竟作品聽起來像是大師級的味道,最起碼也是 Artisan 級的。但對我這從小勞作美術工藝不行的,它已經是我心中的作品了。當年這些課都被借去上英文數學物理化學,也不必擔心自己有沒有天分,好像也沒有父母師長會擔心子女美勞不行的。長大後,有一回我帶著我剛買的水彩道具去巴里島的 Club Med 度了一星期的假,臨走時將我完成的一幅寫生畫拿給來自台灣在村裡工作的一位 GO (Gentle Organizer) 看,她將畫轉了360度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去辨識,還是看不出我在畫什麼。當下我對她說我終於明白畢卡索的寂寞了。
移民加拿大前總覺得心中有個聲音在呼喚。到了當地之後,才知道原來心中有股創意的火花,喜歡作一些工藝品,就像是照片中的油燈。我還記得第一次自己動手做床頭板 (從設計、木工、到油漆) 完成後的喜悅。那時住的公寓大樓裏有 Hobby Room,可在裏面敲敲打打上油漆,並有各式各樣的工具供住戶使用,非常的方便。有一年的聖誕節我將自己做的果醬、Pesto (台灣好像是翻譯成青醬)、及蠟燭放在竹籃裏當成禮物送人,經濟實惠。”用心” 的禮物,當然頗售好評。覺得市面上販賣的泡澡炸彈 (Bath Bombs,我稱它為水中香檳 Champagne in the Water,放在浴缸水中會冒泡) 太貴,因此從網路上找到製作方式,按圖索驥製作了幾個,也相當的成功。這些算是生活中的 DIY。
不知道是不是移民的特質,多倫多的人其實在生活上算是儉樸的,很多人的房子一住就是幾十年,你在他們的屋裡看得出生活的痕跡,看得出文化。很少聽到他們談到房子是誰設計的,裝潢費是多少。多半是屋主點點滴滴,這邊改一點、那邊改一點,多年累積下來的成果。那種對品味,對美、對生活的哲學,是在 “幸福空間” 節目中看不見的。我與一位一樣是來自台灣的朋友常在週末去逛 “Open House” (房子要賣時,經紀人有時會在外面插個牌子 “Open House”,不必預約就可進去觀賞,通常在春到秋季週末下午兩點到四點間)。我這個朋友是在半退休的心態下移民到加拿大的,雖然不愁吃穿,但過得儉約。她的家裡有一種跳蚤市場的風格,拼拼湊湊的倒是挺協調的。有一次我從大樓的回收室 (不是報紙塑膠的回收,而是可用器具、書籍雜誌的回收,供同一大樓的人取用) 找到一個燙衣板的架子,上面的布已不見了,只剩下金屬的部份。我將它放在餐廳當作展示架用,上面放了盆栽、燭台,自覺創意十足。一位超級仰慕英國女王的朋友來訪看到這樣的擺飾,嚇壞了,也笑翻了腰。他家裡弄得有點像是白金漢宮的側院,很有皇家的味道。他用 “突兀的驚喜” 來形容我如此的創意。
我那位跳蚤市場風格的友人也是讓我開始接受二手衣服的人。她有一陣子在一家二手衣服的店當義工,偶爾看她穿著新買的二手衣,好像還不錯,但總覺得何必去穿二手衣服。某一天,她用加幣7元,大概相當於當時的台幣150元,買了一件看似全新的二手牛仔褲給我。我從此對二手衣有了截然不同的感觀。
面對金融海嘯,只見記者們嘶聲力竭地報導民眾如何地不好生活,另一方面,折扣來的時候,搶購得又像是不要錢的樣子。一位民眾對著鏡頭說一個不到萬元的 LV 包包 (9999元),不買會虧到。記者報導這則新聞的口氣,讓我想到在步校受訓演習時班長的吶喊 - “向前衝!”
金融海嘯所造成的經濟大衰退也許是個契機,是一個新生活運動的契機。由奢華到儉約,由繁念到初心,小時候的 “公民與道德” 應該成為當今的顯學。經濟學上小我與大我的利益有時是互相衝突的。花錢的事就交給政府及有錢的人,尋常百姓就當個生活藝術家吧。
PS 這油燈的製作其實很簡單,找一個空啤酒瓶,用一種在工藝用品店可買到、有顏色的塗劑點在啤酒瓶上,瓶口上圓形的燈芯附著物是我在工藝用品/禮品展上買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