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非常喜歡加拿大蒙特婁這個城市,喜歡這城市的建築及自由的氣氛。相較於多倫多,在那裡上大部份的小餐館可帶酒去,也可以在一般的超市、小商店買一兩瓶啤酒 (在多倫多得到特定的酒/啤酒專賣店才有得買)。對我這種酒喝不多的人來說方便許多。在公園野餐喝點酒也不算違法,在多倫多可就不行了。回台灣之前我又跟朋友去了一趟,待了個五天。一天逛到 Basilique Notre-Dame de Montréal (http://www.basiliquenddm.org/fr/) 這個教堂時,已經下午四點多,開放參觀的時間也快結束。本來也沒打算進去參觀,我對參觀教堂其實是不太熱衷的。去過教堂很多次,但是沒有產生共鳴。
教堂對面的街頭井然有序地排列四五部馬車,每匹馬都穿戴不一樣的衣服。遊客可乘坐這些馬車逛蒙特婁的舊市區 (Old Montreal)。我沒進去教堂,站在教堂的街角看著這些馬車前後約三、四十分鐘。我深深被這匹佩著粉紅色馬車的馬吸引。別的馬匹多半久久才動一下,四隻腳也是直直的,唯獨這匹馬經常變換它的站姿,時而傾向左側、時而傾向右側、時而仰頭、時而落寞低頭,好像在拍有藝術氣氛的沙龍照、或是若有所思的婚紗照。有時一隻腳還會翹高放在人行道上,有趣極了。它雖然是排在第一順位,但因為生意差,一直沒有客人上門,在那大概已站了一陣子。朋友和我都覺得它很有意思、很有個性,也同情它的無聊無奈。我幸運地看到這些馬怎麼用餐,馬伕將一個鋁或鐵製的水桶掛在它的頭上,有點像狗帶了口罩外出 (以防咬人)。我沒看到裡面裝什麼,隱約覺得像是流質的食物。
回到台灣這一年多的時間裏,陸續與一些昔日的同學、同事碰面,發現蠻多人都想離開他們現在的工作崗位。想創業的多半是有念頭、卻未曾付諸行動。有些人只是單純地想離開那個工作,但又不知下一站在哪裡。金融海嘯是背景,年紀也是很大的因素。在他們談話中找不到對工作的熱情,根據他們的說法,心力體力早已被搾乾。有一天我在馬路上走著,經過一家 7-11,無意間遇到一位二十年前的老同事。我們坐在窗邊閒聊了一會,說到她工作上的無奈與被壓榨的感覺,眼眶就溼了。這似乎是很多人共有的心聲,職場談得都是績效,工作者的滿意度和學習似乎都擱到一旁去了。這樣的工作環境要談創意似乎有些奢侈。台灣有很多的企業擅長“錙銖必較“,這是台灣過去的比較利益 - 競爭力所在,但是放眼未來,我們所需要的創意,卻很難在這樣的企業環境下生根茁壯。我看到相當多數位居要職的資深經理人想的是下一個工作在哪裡、哪個包包值得買,而不是他們對工作的熱情、對外在世界的好奇與求知慾,及對工作遠景的規劃 - 而這些都是資深經理人,他們現在的思維及作為對企業、產業、及台灣經濟的未來有深遠的影響!
令人欣慰的是我也看到一些鼓舞人心的例子,像是居家附近幾個年輕人引進樂活的概念,開了一間健康素食自助餐店,一開幕立即造成轟動。傳統的生意有了新思維,給人渙然一新的感覺,大受歡迎。
有人也許會認為年紀是個因素,雖然工作無聊無奈,但是又能如何?如果能自心底接受現況,理論上應不會覺得不愉快。如果覺得不快樂,倒是值得想想人生目的及現在的工作在人生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生活中有無限的可能,不去思考、不去面對,就不會找到新方向。這也是為什麼常常危機就是轉機。
你上班上得像那匹馬這麼無奈嗎?